中兽医认为猪高热病病机为暑、湿、热三邪夹杂侵袭机体致皮毛腠理郁闭,邪热内陷营血导致肺、心、脾、肾等多个脏腑机能衰竭死亡的一类以发热为主的猪温热类疫病。西兽医研究结果表明猪高热病系猪瘟、蓝耳病、2型圆环病毒、伪狂犬病等一种或多种病毒与猪传染性胸膜肺炎(APP)、副嗜血杆菌(HP)、链球菌(SS)等多种细菌或弓形体、附红细胞体等多病原的混合感染,临床上较难控制,治疗效果很不理想。每年农历5—9月(即夏至到秋分之间)是该病的高发、流行季节。对于此类疫病的预防,虽然西兽医研制了猪蓝耳病预防疫苗,但从防疫实际效果来看,并不十分理想,尤其对于病毒性疫病预防疫苗的研制,由于病毒自身的易变异特点,使得疫苗的适应范围愈益狭窄,似有防不胜防,疲于应付之感,然而中兽医在疫病预防方面却有一套完整的以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为主的理论和技术。
一、预知气运盛衰,顺应气候变化
中国传统兽医学认为大凡家畜疫病的大范围发生、流行,多与气候的异常变化密切相关。正常情况下的风、寒、暑、湿、燥、热称为六气,其中:风为春季主气,暑、热为夏季主气,湿为长夏(每年农历6月小暑到处暑这段雨水偏多时期)主气,燥为秋季主气,寒为冬季主气。通常情况下,每年不同季节有不同的季节性疾病,中兽医称为“时令病”,当六气太强或太弱或变化异常剧烈时,就会使人、畜大范围发生疾病,这类疾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流行性,在个体之间存在症候、病变的相似性和一定程度的传染性,这在中兽医称为“疫病”,这时的六气已成为致病因素,故称为六淫或厉气(戾气)。欲知气候的常异与太过、不及,当观察农历节气与气候、物候应验的早迟,正如王叔和所说:“然气候亦有应至而不至,或有未应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过者,皆成病气也”。其具体观察方法是在冬至后甲子日夜半,少阳起,阳始生,此时天气应当温和。若未到甲子日,天气就转温暖了,是未应至而至,属天气“太过”。若甲子日已过半夜,天仍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说“应至而不至”),称为“不及”。若甲子日刚过,天气温暖如盛夏五六月时节,此为至而太过。《内经》曰:“至而和则平,至而甚则病,至而反者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因此可以通过及时观察气运的盛衰,预测气候的常异,做好顺应气候变化的准备,预先搞好必要的疫病防范工作,防止疫病发生。
二、加强体质训练,增强抗病能力
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经典著作《素问》中就有了“治未病”的思想和理论,即将疾病控制于未发生之前的预防医学思想:“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中国传统医学理论认为:无论是人还是家畜机体,只要脏腑机能平衡协调,气血和顺、阴平阳秘就不会有疾病发生(跌扑金刃伤、虫兽伤除外)。其“治未病”思想体现在家畜机体应激发生之前就需要加强训练,增强体质,防止应激发生。在病邪侵袭机体之际,充分调动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协调机体生理机能,保证自身健康和生产力的正常发挥。此即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增强体质的方法包括:保证营养供给,每天定时运动并保证适当的运动量,保证充足的日光浴等。日光浴对于种猪尤其重要,在冬春季晴天须保证每天1小时以上的日光浴,夏秋季节则应选择在上午10点以前进行。(兽药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