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故而又名鸭大肠杆菌败血症。大肠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各种日龄的鸭均易感,尤以雏鸭最易感,发病可达70~90%。当鸭场卫生条件差,地面潮湿,舍内通风不良,氨气味大,饲养密度过大等,往往发病。本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病禽和带菌的禽类,它们的尸体和粪便,污染饲料、饮水、池塘、饲养场地、工具及种蛋等,健康鸭通过消化道或呼吸道感染上大肠杆菌,但不一定即刻发病,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或患其它疾病时,寄居体内的细菌便乘机进入血管,随血流分布全身,引起败血症或其它病症。也可通过皮肤伤口进入血液,引起败血症。另外,鸭舍内的吸血昆虫和体表寄生虫等,也可引起本病的发生。
一、临床症状
本病多呈急性败血症经过,新出壳的雏鸭发病后,体质软弱,合眼缩颈,腹围较大,常有下痢,多因败血症死亡;较大的雏鸭发病后,精神萎糜,食欲减退,两翅下垂,隅立一旁,头向下弯曲、嘴角触地,两眼和鼻孔处常附粘性分泌物,有的病鸭拉绿色稀便,呼吸困难,常因败血症或体质衰竭,脱水死亡;成年病鸭喜卧,不愿走动,站立时腹围膨大下垂呈企鹅状,触诊腹部有液体波动感,穿刺流腹水。剖检见肝脏肿大,呈青铜色或胆汁状的铜绿色,质脆;脾脏肿大,呈紫黑色斑纹状;卵巢出血,肺充血出血和水肿;全身浆膜呈急性渗出性炎症,心包膜、肝被膜和气囊壁表面附有黄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腹膜有渗出性炎症,腹水为淡黄色;肠道粘膜呈卡它性或坏死性炎症;有些病鸭卵黄破裂,腹腔内混有卵黄物质;有些雏鸭卵黄吸收不全,有脐炎等病理变化。确诊需送实验室做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二、防治措施
1.加强鸭群的饲养管理,严格防疫卫生管理制度,从无大肠杆菌病的种鸭场引进种蛋或雏鸭。种蛋、孵化室和有关器具可用0.1%强力消毒灵或0.03%百毒杀液等消毒。日常可定期用牛至油预混剂按1.25g/100kg饲料混饲,做好预防工作。
2.养鸭场可根据情况,接种多价大肠杆菌灭活苗。
3.治疗肌注庆大霉素,2~3mg/kg体重,卡那霉素10~15 mg/kg体重,3次/d,连用3~5d。加味禽菌灵散按0.6g/100kg饲料混饲,连用2~3d,预防减半;氟哌酸按0.01%拌料混饲,连用3~5d;复方磺胺氯达嗪钠粉剂,按20mg/kg体重灌服,连用7d;牛至油预混剂按2.25g/100kg饲料混饲,连用5~7d;土霉素粉按60~250mg/L拌水混饮,连用5~7d。以上药物治疗效果较好,且符合无公害食品生产用药要求。
责编:赵兆
Copyright © 2011-2021 Bioob.com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标明转载来自兽药界网站) 桂ICP备(11002837)号 联系我们(24h在线) 15777573668 QQ:158996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