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放弃月薪八千 回乡养鸡植树
9日,正值农历正月初七,这个时候,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走亲访友。但玉山县必姆镇大西坑村的返乡创业青年孙金岳,一大早就搭上了玉山至南昌的长途大巴车,赶到省城拜访养殖种植技术方面的专家,想把自己的养殖种植规模扩大。
月薪八千,打工仔却坚持回乡创业
孙金岳,玉山县必姆镇大西坑村人,今年38岁。1990年,年仅17岁的孙金岳只身来到上海,跟人学起了木匠活,由于勤学苦练,不过两年,孙金岳就掌握了打家具的全套技术。凭着为人忠厚、做事踏实的精神,他很受老板的赏识,待遇由当年的每月800元涨至现在每月8000元。
在外打工期间,孙金岳看到浙江美丽而富饶的农村后,不由得想起自己家乡的落后贫穷,“要是能回家乡创业,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得跟浙江的农村一样漂亮,那该有多好!”孙金岳常常这样想。2007年底,他结束长达17年之久的打工生涯,回乡干起了养殖种植业。
投20万元搞养殖种植业
他把多年来打工的积蓄花在养殖种植开销上,前后几年花了近20万元。
2007年底,孙金岳从浙江台州花了近两万余元买了500余棵东魁杨梅树,栽到海拔300余米的自留山上,现在长势不错。2009年开始,杨梅树开始结果,估计到2012年,杨梅树就可全部结果,到时按每斤杨梅15元来算,500棵杨梅树可达到年利润两万元。
创业路虽艰难,但仍信心十足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大西坑村三面环山,山上水草丰茂,植被茂密,生态环境极佳。孙金岳将自己的养殖场选择在海拔300米的高山上,并在那里放羊养鸡,是一个很值得期待的纯生态养殖项目。但是,由于受资金及技术的瓶颈,孙金岳当初设计好的养殖致富之路一开始就显得有点艰难。
孙金岳举例说,从村里到山上,有一条大约1公里的崎岖山路,他本想贷点钱先把路修通,但因为种种原因都没成功。只有把路修通了,他不但可以养山羊,还可以大规模养鸡。此外,县里的技术人员也少,他能获得的养殖技术很有限,所以养羊的过程中,一遇到问题,自己就显得束手无策。
尽管创业路上遇到的难题不少,但孙金岳仍充满了信心。通过自己前期在家乡的探索试验,孙金岳在养殖种植方面已经摸索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经验,他相信自己的创业梦想一定能实现。而他的家乡,也因为有了许许多多像他这样的返乡创业者,将会建设得越来越美。
二、80后大学生“猪倌”年收入超100万元
笔者近日在山东省桓台县见到王超时,他正在和县畜牧局的技术人员研究猪场冬季防疫问题。“养猪场有2000余头猪要出栏,加上合作社的2000余头,总共有近5000头的生猪要出栏,冬季又是防疫的关键时期,来不得半点马虎。
”这名80后“猪倌”对每一项工作都一丝不苟。
王超2005年毕业于山东经济学院会计专业。毕业时,他放弃了大城市的白领工作回到家乡,建养猪场开始自主创业,目前,年出栏种猪和生猪8000头,年纯收入超过100万元。
王超的创业历程并非一帆风顺。起初,他以每年两万元的价格租下了村里废弃多年的100亩窑湾,之后又多方拼凑,投入了近80万元,建起了11栋猪舍,并以每头近1万元的价格引进了3头种公猪和18头种母猪。正当他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意外发生了。不到一周,就有3头种母猪相继死亡,两万多元钱打了水漂,这给王超一个不小的打击,他病倒了。
躺在病床上的王超开始冷静地反思。他把自己的养殖思路重新梳理了一遍,还特意从县里请来了畜牧专家,找出了种猪死亡的原因,对猪舍进行了严格的消毒防疫,避免了类似的情况再发生。
自此,王超更加注重学习,并虚心向“老猪倌”们请教,养成了严谨的工作习惯。他还大胆尝试科技养猪,新配备了许多仪器设备,如电子监控、高标准产床、B超测孕仪等。王超注重人才引进,聘用有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目前养猪场的技术人员均为畜牧养殖专业的“科班”出身。一系列科学养殖的措施,为生猪生长、防疫筑起了科技屏障,2007年生猪蓝耳病在很多地方发生,王超的养猪场里没有一头猪被感染。
随着技术日臻成熟,王超的天顺养猪场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他决定联合周边的养猪户,带动当地农民致富。2007年5月,桓台县庆超养猪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合作社实行统一配发饲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这种“抱团经营”模式,大大提高了养猪户的收入。3年多来,合作社已经吸引了160余家养殖户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