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克斯laks的回答(67票)】:
先给答案,野生的鱼虾
【不会】比养殖的更安全。
首先,对于养殖鱼虾不安全的的认识主要是认为养殖鱼虾体内含有鱼药残留。诚然,在养殖过程中特别是幼鱼幼虾阶段我们国家现在普遍使用甚至滥用抗生素。但是抗生素在体内是会缓慢代谢掉的。在鱼虾收货上市前的一段时间是不允许使用抗生素的。鱼虾收货作为商品后,工商和质检是有对其进行抗生素残留检测的,拿到合格证才可进入市场。但是,各位都懂的,我们的监管和检测体制是怎么一回事,所以才会经常出现XX产品农药残留这些新闻。随着养殖技术的发展,现在越来越关注养殖环境的控制和选育优良种质来减少病害的发生,抗生素的使用也越来越少,在养殖户和监管部门共同努力下,养殖产品的品质必然会不断提升。
其次,对于野生鱼虾,它们的风险来自于【不可控】。其危害主要来自于重金属的富集和寄生虫两个方面。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烂泥。水体中的重金属就层层富集。你不知道在这片水域里是否有工厂偷偷建造的排污口,哪怕没有直接排污,重金属也可以通过土壤进行渗透,我们现在的环境污染,大家都懂的。然后是寄生虫问题,养殖因为高密度,一旦发生寄生虫,那就是一死死一片,所以养殖用水要求很严格,要绝对避免寄生虫的爆发。但是野生水域中,鱼体基本上都会带寄生虫,特别是肉食性鱼类。在挪威,野生三文鱼可以钓起来自己吃,但是是禁止销售的,就是因为没办法对野生的鱼质量监控,而野生三文鱼了在洄游产卵时很可能感染寄生虫。
结论:野生的不会比养殖的更安全,目前现状是两者都有风险,但其实养殖产品是不应该存在风险的。
至于口味,本人也觉得野生的更好吃一些,肉质紧实细腻而且没有土腥味。这也是我们水产养殖人努力的方向。
【狐狸贝贝的回答(6票)】:
先谢邀。
谈论这个问题前,先确定一下什么算野生。
百度的概念:野生是一个词组,意思是动植物在野外自然生长而非经人工驯养或培植。其实这些是不够的。严格意义上的野生,首先是种质上的野生,即苗种来源于当地的自然环境,并没有受到养殖物种、外来物种的基因污染。市面上的多数所谓野生产品说是野外捕捞来的,但其苗种却是购买的育苗场品种,很可能还是改良品种,甚至是为了保证产量的不育品种,然后放养在自然环境中让其自然生长(这种产品其实质量已经算相当不错的了);其次是环境的野生,这个概念就大了,主要还是和人类生活环境的距离、受人类农业、工业等污染的程度范围来定。如果完全不受人类农业、工业污染的,那安全性肯定很高,但这类产品也要你够级别能吃得到。当然了,一些生活在远洋的鱼类,其安全性显然更高,但市面上的绝大多数海产品,要么是近海养殖的,要么是近海捕捞的,真正远洋捕捞的产品往往就近联系直接在海上进行交易了。
其次,说一下养殖。
其实养殖也分很多种。一种,就是前面说到的,将人工苗在自然环境中自由生长,这种叫“人放天养”,是能够吃得到、消费得起的最高质量的水产品了,当然前提是养殖环境要能达到相应标准,我朝要求养殖水标准常年不低于三级。目前而言,比较著名的一级水源地,也就千岛湖和丹江口水库的南水北调水源区(丹江口其它区域还是二级),阳澄湖目前是四级,太湖介于四级和劣五之间,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关注下;第二种,是在大水体区的网箱养殖。由于是大水体环境,养殖渔民一般不会傻到环境用药(就是在养殖水中撒药),所以只要水体没有受污染,饲料没有乱添加,产品的安全性也是有保障的;第三种是场地循环水养殖,这种可以说是最现代化的养殖,一般用于养殖高档产品,如胭脂鱼、鲟鱼等品种。虽然这种养殖方式也是小水体、高密度的方式,但由于水体环境全程控制现代化,重要指标如PH、氨氮、盐度、温度、溶氧等关键实时监控,有配套的处理效率极高的生化滤池,以及直接使用纯氧自动增氧(多设置在8mg/L以上,比很多优质水环境平均溶氧水平都高),同时产品面向出口饲料严格管控,所以这一类产品的安全性反而更高;第四类就是鱼塘高密度养殖了。由于产品品种的差异,地域的差异,使用水源的差异,养殖户观念的差异乃至良心的差异,其出产的产品安全性可谓天差地别,虽然有些品种在有些地区,池塘养殖的安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有些地区为了追求高产量、低成本而罔顾其他,所以这一类产品既是市面上最多的产品,也是问题出现可能最多的产品,也造成了我们对养殖产品安全性的顾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