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养殖专家 > 养猪业 > 当前流行疾病 > 正文
    免疫监测在疫病防控中的重要性
作者:bioob  更新日期:2019-04-08 05:01    点击次数:

随着目前养殖业的持续发展,预防接种已经越来越受到养殖场户的重视,特别是对于一些传染性比较强、危害性比较大的疾病,预防接种已经成为预防和控制这类疾病的必要手段之一。然而,当疫苗接种到动物体内后,必须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反应之后才能够产生保护力,而这种保护力的产生往往又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疫苗方面、动物方面、接种方式方法及时机选择、饲养管理以及环境等,每一个方面的因素出现变化都有可能对免疫效果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加之动物体的免疫应答过程是以一种人们肉眼看不到、摸不着的方式进行的,因此在对动物接种疫苗之后,究竟体内的免疫应答情况如何,产生的保护力情况怎样等成为人们需要研究的问题。纵观动物机体免疫应答的全过程,虽然涉及到的方面很多,但是归结到一点,就是最后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针对该接种抗原所产生的抗体,抗体滴度或效价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免疫效果,因此人们开始从监测即时抗体水平或抗体水平的动态变化来判断动物对某种疾病的抵抗力或某种疫苗的免疫效果。
1、什么是免疫监测
免疫监测是通过免疫血清学的方法对免疫后机体抗体水平的测定,根据免疫监测的结果来检验免疫成效的一种技术方法。血清学技术应用于鉴定动物致病原方面已有一定的历史,是一项比较成熟的技术。血清学试验是运用敏感、特异的手段来检测机体针对微生物的抗体应答。这种可引起机体发生抗体应答的微生物可以是病原微生物,也可以是因注射疫苗而诱导的,也可以是无致病性的微生物或者机体内正常存在的菌群的一部分。目前应用于动物血清中特定抗体检测的方法有很多,这些方法主要有血凝试验(HA)、血凝抑制试验(HI)、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 AGID )、病毒中和试验( NV)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以及改进的ELISA等等。在这些方法中,HA , HI和AGID等试验方法可用于动物血清样品抗体的检测,但是其共同的缺点是费力费时,与ELISA相比敏感性也低,NV试验敏感性最高,特异性也好,特别是对保护性抗体进行定量测试时更有效。
2、免疫监测的意义和作用
建立科学的免疫程序,切实有效地搞好防疫工作,是消灭和控制动物传染性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研究人员长期对规模化养殖场进行免疫抗体监测情况来看,各场畜群免疫状况程度不同。大多数免疫抗体达到了较高水平,但个别场每年监测群的抗体水平不稳定,时高时低。另外,群、栋之间抗体滴度也有高低不均的现象。由于各场在疫苗种类、免疫方法、免疫时间、免疫次数、疫病流行状况、畜群免疫应答能力不同等方面的因素,致使各场所采用的免疫程序不尽相同。为了确保免疫效果,及时发现并分析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提高对免疫监测工作的认识,有必要强调免疫抗体监测的作用问题。一般来说,免疫监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和作用。
2.1 评估免疫程序
免疫程序受着母源抗体和自身抗体水平高低、免疫时间、免疫方法、疫苗种类、免疫次数和当地疫病流行情况等因素的影响。良好免疫效果的获得依赖于首次免疫和再次免疫时机是否合适,母源抗体水平决定首次免疫的的间,上次免疫时体内的残留抗体水平决定再次免疫的时间。由于各方面的影响,一个养殖场的免疫程序今年、明年适合,后年可能就不太适合,须随时加以调整修订。一些场照搬别场免疫程序,或连年不变的做法难免有时失误而引发疫病的流行。因此,不能机械地仿效其它场的免疫程序,而只有以所测的实际抗体水平为依据,结合当地的实际,制定适合本场的免疫程序,这一切都是依赖于抗体水平的监测。
2.2考核免疫效果
影响免疫成功的因素很多,但借助免疫监测可了解或考核免疫是否成功。实际生产中个别场的防疫制度不太健全,死搬硬套免疫程序;有的照搬从引进场或别处拿来的免疫程序,而没有充分考虑到本地区和本场的内外环境、疫病流行情况、母源抗体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以致免疫效果不佳。此外,有的场随意增加免疫次数或免疫剂量,这一方面造成免疫紊乱,引起免疫失败;另一方面造成疫苗的浪费。个别猪场虽按免疫程序进行各种免疫接种,畜群无大的疫病流行,但小的散发性疫病时有发生,而且病程迁延。究其原因,主要是免疫效果不确切。养殖场免疫效果确切与否,若依据免疫抗体水平的具情况来安排各种疫苗免疫,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指导养殖场的群体防疫准则
目前,控制疫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加强畜群兽医卫生综合防制措施,用疫苗按一定免疫程序进行免疫接种。通过对畜群进行抗体检测,在确定其免疫程序效果和对疾病抵抗力,了解并改善畜群健康状况和生产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种畜场要树立群体预防的观点,建立为保持种畜健康需要积极预防的意识,而不是治疗疾病的观点;要认识大多数疾病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而不是一种因素引起的观点,多方面协同来保障种畜健康,而不是单用一种手段来控制疫病的发生,应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改善饲养环境和种畜内环境的平衡,以达到全面预防疾病的目的。重视对种畜群的健康监测和系统防制,有利于改善种畜群体的健康状况,控制传染病的流行。免疫监测工作是建立科学免疫程序,消灭和控制畜病发生的必要手段、一个科学的免疫程序制定取决于许多条件,每一个条件的弃取都离不开免疫监测,而免疫的成败也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疫苗的种类、质量、用量、保存、运输及稀释液的酸碱度等。又如饲料组合蛋白质含量、幼龄动物舍内的温度过高或过低、密度过大等都可能影响免疫效果,所以在免疫时不能只看到是否免疫、何时免疫、免疫次数、间隔时间、疫苗种类,还要看实际效果。通过免疫检测发现免疫不符合标准时,应寻找原因,进行综合判定并着手解决,因地制宜地制定出畜群的综合防制措施,才能不失时机地搞好防疫灭病工作。因此,建立合理的免疫监测制度,开展免疫抗体监测工作,已经成为我们当前畜禽生产中急需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3、免疫监测方案及结果分析
免疫监测在动物养殖中的意义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那么针对某一养殖场来说究竟该如何实施免疫监测呢?以养猪场为例来说明免疫监测的实施方法及监测结果的处理。
常规检测
(1)公猪:一般1年检3次~4次,对猪瘟、伪狂犬、口蹄疫、蓝耳病、细小病毒、乙脑及各种疫苗均进行监测。
(2) 母猪:1年抽血3次~4次(3,6,9,12或3,7,11月)。猪瘟、伪狂犬、口蹄疫、蓝耳病每轮必检。头年的10月至来年的5月应检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等冬季多发疾病的抗体;每年的3月至10月应对细小病毒、乙脑等夏天多发疾病进行监测。初产母猪,在配种前做完各种疫苗后的半个月后对之前所做的各种疫苗须进行抗体监测。
(3) 商品猪:每年每种病可监测1次~2次,同时根据临床上的一些情况来决定是否做抗体监测。在抗体监测过程中应重视母源抗体的影响。一般要监测几个关键点:一是在出生时未吃初乳前监测;二是在首免前3天左右进行监测;三是在首免后进行监测〔活苗15天以上,死苗20天以上)。
4、跟踪监测
以上均为常规的抗体监测。同时在疫病发生时或是在疫苗免疫后应做抗体的跟踪监测。在每次疫苗接种后可随机抽10%的样本进行抗体监测,以确定本次免疫的成功情况,决定是否进行补免甚至重免。
免疫监测结果分析及处理
根据抗体监测结果,综合临床症状、病理变化、流行病学等进行综合分析,以对各个群体的健康状况、免疫的成功状况,或是对疾病诊断提供依据。

    相关文章

    • 对当前猪流行性腹泻免疫应思考的问题

      1.猪流行性腹泻(PED)的免疫主要依赖於相对应的IgA。 2.根据2008年以前本人的观察,无论活苗或死苗只要质量达标的,对有过感染PED经历的种猪保护率达85%左右,采用注射免疫未有感

      作者:bioob , 发布于2017年03月17日
    • 怎样有效提高规模化猪场免疫效果

      免疫接种是控制和预防动物疫病的有效手段之一。近年来,虽然动物的免疫率提高了,但免疫质量令人担忧,分析造成猪群免疫失败原因,多与免疫程序不合理、疫苗使用不当、饲养

      作者:bioob , 发布于2016年08月02日
    • 樊福好:南方蓝耳病免疫率不理想

      武汉长江大桥有多长,由福州大北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农业部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农业部种猪质量监督检

      作者:bioob , 发布于2016年07月30日
    • 当前猪场疫病流行状况及防控措施

      随着养猪业的快速发展,猪病的发生和对规模化养猪生产的危害日趋加重,特别是传染性疾病,成为严重影响我国规

      作者:bioob , 发布于2016年06月30日
    • 对我国动物疫病防控及预防兽医学教学科研现状

      1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的回顾和现状解放后的前三十年,在经济和技术相对落后、财政比较困难的条件下,我国动物疫病

      作者:bioob , 发布于2016年06月28日
    • 罕见的自然重组猪病毒被发现 可为猪疫病防控提

      罕见的自然重组猪病毒被发现 可为猪疫病防控提供重要借鉴,防控 病毒 重组 自然 毒株 疫病 研究 繁殖 流行病学 呼吸

      作者:bioob , 发布于2016年06月13日

  • 中国农业部
  • 中国兽药信息网
  • 中国动物保健品协会
  • 广东温氏食品
  • 南方农村报
  • 中国动物保健
  • 梅里亚中国
  • 浙江海翔药业
  • 农业户
  • 生活娱乐
  • 养殖联盟
  • 畜牧人才联盟
  • 联系我们(24h在线) 15777573668 QQ:1589961818
    Copyright © 2011-2031 兽药专业网Bioob.com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标明转载来自兽药专业网) 桂ICP备(110028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