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非鱼肝胆综合症防治方案
11-07-06 10:04:32 来自: 点击:次 河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
近年来,罗非鱼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与之相对应的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模式的出现和发展以及高营养配合饲料的广泛使用,导致养殖水体环境恶化,给罗非鱼疾病防控带来了新的课题,出现了以肝胆病患为主要特征的新的疾病类型,即罗非鱼肝胆综合症,给罗非鱼养殖生产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一、临床症状
罗非鱼肝胆综合症发病初期,病鱼行动迟缓,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大大降低,反应迟钝,摄食量明显下降;肝脏略显肿大,轻微贫血,色略淡;胆囊色较暗,略显绿色。
随着病情发展,肝脏明显肿大,肝色逐渐变淡发白或呈土黄色泽,少数病鱼呈斑块状黄红白色相间,形成明显的"花肝"症状,与肠粘膜及脂肪粘连在一起,充塞于胸腔;有的肝脏轻触易碎,胆囊明显肿大,有时导致胆汁溢出或胆囊破裂,胆汁颜色有变白或变墨绿色现象;大部分病鱼腹腔内有腹水,肠道无食,偶有出血症状,无弹性,用手轻轻拉扯极易扯断。
由于主要脏器出现严重病变、受损,机体的抗病能力下降,因此常继发感染其他细菌性疾病,表现充血、烂鳃、肠炎、烂尾、突眼等症状。
本病最典型的特征是肝胆肿大和变色,诊断时,应剖开鱼腹,认真检查肝胆病变情况,若肝、胆肿大和变色明显,即可初步确定为肝胆综合症。
二、病因分析
引发罗非鱼肝胆综合症的病因很复杂,主要是高密度精养、投饵过量或饵料质量较差及水质恶化等各种不利因素综合所致。
1、养殖密度过大,养殖环境恶化
养殖户为了提高产量,盲目地提高养殖密度,加之池塘排污系统不够完善,增加了水体环境的压力,使得水体中氨氮浓度过高,鱼体内氨的代谢产物难以正常排出而蓄积于血液之中,提高了肝胆疾病的发病率。
2、滥用药物
(1)养殖者为预防、治疗疾病,随意向水体中施用敌百虫、硫酸铜等刺激性较重的制剂,这类药物容易在鱼体内蓄积,导致鱼体肝胆负荷加重,诱发肝胆疾病。
(2)养殖户长期在饲料中添加喹乙醇、黄霉素等促生长的药物,或呋喃唑酮、氯霉素、磺胺类、四环素族类抗生素等,对鱼体肝脏造成损害。
3、饲料营养成分失衡、酸败变质或含有有毒物质以及维生素缺乏
(1)配合饲料中营养搭配不平衡,蛋白含量过高、或长期使用动物性脂肪和高度饱和脂肪酸等,导致饲料能量蛋白比失衡,造成肝脏脂肪过度积累,破坏肝功能,干扰鱼体正常新陈代谢;碳水化合物含量过高,会引起鱼类糖代谢紊乱,造成内脏的脂肪积累,妨碍正常的机能,其病变主要部位是肝脏,大量的肝糖积累和脂肪侵润,造成肝肿大色泽变淡,外表无光泽,严重的脂肪肝还可引发肝病变,使肝脏失去正常机能。
(2)部分不合格的饲料产品中添加喹乙醇等生长激素以及棉粕中的棉酚、菜粕中的硫葡萄糖甙、劣质鱼粉中的亚硝酸盐,长期投喂会造成药性残留、积累,影响肝胆正常新陈代谢、解毒排毒功能,从而诱发肝胆疾病的产生。
(3)配合饲料中维生素和微量矿物质的添加失衡,长期投喂会导致鱼类机体代谢紊乱,部分机体功能丧失,从而诱发肝胆疾病。
(4)饲料氧化、酸败、发霉、变质。脂肪是易被氧化的物质,脂肪氧化产生的醛、酮、酸对鱼类有毒,将直接对肝脏造成损害,引发病变。
(5)胆碱、维生素(VB、VC、VE)、生物素、肌醇等都参与鱼体内的脂肪代谢,缺乏上述维生素均会造成鱼体内脂肪代谢障碍,导致脂肪在肝脏中积累,诱发肝胆疾病。
三、预防措施
对于罗非鱼肝胆综合症应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理念。针对诱发罗非鱼肝胆疾病的诸多因素,合理调整养殖方式、科学投饲及加强日常管理将有利于预防肝胆综合症。
1、科学放养
首先,挑选体质健壮、抗病力强的鱼种放养;其次是科学合理的调整主、配养品种及放养密度,吉富罗非鱼每亩投苗量以1200-1500尾为宜,奥尼鱼以1500-1800尾为宜,同时混养鲢、鳙鱼种各40-70尾,以控制水质。
2、改良水质
苗种放养前10-15天对池塘彻底清理消毒,每亩用50-80千克生石灰,化水后全池泼洒;苗种放养前5-7天,每亩施绿肥400-500千克,培养丰富的天然饵料供鱼苗摄食;鱼种放养后每15天每亩施利生素0.5千克,以保持水质良好。
3、合理投饲
饲料投喂应坚持少量多次,投饲量为7-8成饱即可;合理选用饲料,防止蛋白质变质和脂肪氧化,防止饲料受潮发霉变质。
4、规范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