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刺参(StJchopusjaponJcuJ)俗称灰参、灰刺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视为珍贵的海产品,营养和药用价值极高。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刺参养殖,近年来刺参养殖已成为我国北方海水养殖的重要经济产业。据统计,2004年仅山东省刺参养殖面积就达到36万亩,预计年产鲜参5.7万吨,实现产值70多亿元,占全省海水养殖总产值的1/3。然而伴随着养殖快速发展和规模的日益扩大,病害也日趋严重,2003~2004年度北方刺参养殖由于各种疾病的侵袭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0亿元以上。刺参养殖如何才能避免过去中国对虾养殖大起大落的弯路和如何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是目前需要正确对待和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综合国内外学者近年宋对刺参病害研究成果,剖析刺参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刺参养殖中常见的疾病提出相应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供参考。
一、养殖刺参常见疾病
1.溃烂病溃烂病是当前对刺参养殖危害最严重的主要疾病,又称“化皮病”、“烂皮病”等。该病易发于每年养殖水体温度较低时的1~4月,2~3月是发病高峰期,发病涉及养殖区广、发病快,一旦发病很快就会蔓延全池,死亡率高达90%以上,属急性死亡。越冬保苗期幼参和养成期刺参均可被感染发病,但幼参的感染率、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成参。临床症状:发病初期,病参活动能力和附着力变弱,摄食量减少,身体收缩、僵直,疣足尖端开始溃烂,口部肿大,不能收缩与闭合。随着病情加重,病参溃疡处增多,全身溃烂、自溶,最后导致海参死亡,溶化为鼻涕状的胶体,附着物上留有一白色印痕。溃烂病主要是细菌感染蔓延所致,日常管理中应以预防为主:附着基使用前应该充分洗刷、严格消毒;注意及时清除池内残饵、粪便及其他污物,加大水流,保持水质清新。发现发病后,可用菌必治或舒普深5~7克/立方米药浴,连续3~5天,每次2~3小时。
2.致病微生物引发疾病在稚参培育过程中,由于水环境及底质的恶化、粪便及残饵的积累日益增多和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的增加等原因,养殖水体生态平衡被破坏,有害微生物大量繁殖,生活在此环境中的体弱及不健康的稚参必然被感染导致发病。该类致病微生物常常在附着板上出现蓝色、粉红色或紫红色的菌落,稚参长时间附着在这样的附着板很容易引起溃烂病,霉菌和寄生虫侵袭刺参表皮溃烂病灶加重病情,致使死亡率增高。防治方法:①定期用生石灰或沸石粉等水质改良剂来净化水质,改善海参栖息环境,控制病原微生物数量。②通过加大水深和加大换水量来提高池水的水质,控制池水的透明度,以防止大型藻类和水草的过度繁殖。另外,及时捞取池内过多的海草和杂物,防止它们沉底腐烂,造成池底环境恶化。
3.桡足类的防治在刺参的生长过程中桡足类可能会大量繁殖生长,桡足类数量增多必然会与稚参争夺饵料,造成稚参饵料不足影响其生长。更严重的是,桡足类可能咬伤稚参的体表,继而引发细菌和寄生虫感染造成稚参死亡。因此,在刺参养殖过程中应注意及时杀灭桡足类,防止其过量繁殖。杀灭桡足类方法:每立方水体中泼洒敌百虫1~3毫升,2小时后排水更换新水。
二、刺参发病原因解析
1.参池建造不规范,设计不合理
由于目前养殖刺参利润较大,许多投资商求利心切,虾池稍加改造便作为养参池。改造后的养参池地势高低不平、池内水深不一、换水条件不畅通,池底易积水,时间一长易在池底累积厚厚污物,结果水质污染引发刺参得病。还有部分养参池离海边较远,进水渠和排水渠合二为一共用,不能控制养殖用水的排放和病害传播,造成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另外,参池筑礁不合理。有的参池石礁间距过大,刺参缺乏足够的栖息地;有的参池采用瓦片搭成人字形作附着基,其固定性差,易被潮水冲垮,这样既不利于底栖硅藻的附着,也影响刺参正常生活与摄食。
2.片面地追求高产量,盲目增大放苗量,造成天然饵料严重匮乏当前,许多养殖户只顾片面地追求高产量、高利润,不考虑养殖池所处的地理环境、交换水质条件、基础饵料的容有量、养殖技术等客观条件,盲目增加放养密度,放苗密度高达10000头/亩以上,超出生产环境承载能力,当刺参逐渐长大时,天然饵料严重缺乏,造成参体营养不良、体弱易患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