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今年以来,位于肇庆高新区的大华农生物药品公司喜事连连。年初,大华农发布了世界首个草鱼出血病活疫苗,受到市场和养殖户的广泛好评;7月底,大华农动物疫苗工程研发中心大楼落成,迈上科技创新的新台阶;近日,大华农又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两项发明专利,进一步增强了公司核心竞争力。
作为肇庆最具科技创新能力的企业之一,大华农2002年落户高新区以来,凭借着强大的科研能力,实现了高速发展。大华农成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成功引进3支院士专家团队,建成了一支以院士、教授、行业专家、博士为带头人的高层次研发团队,开发出一大批高新技术产品。截至今年9月,大华农共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34项,获得新兽药证书12项,建立行业技术标准3项,成为家禽疫苗和水产疫苗的重点生产基地。
这是我市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快速发展的典型缩影。近年来,我市围绕加快建设珠三角连接大西南枢纽门户城市的目标定位,以科技创新作为实施“两区引领两化”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驱动力,重点抓好创新环境优化、园区载体建设、科技创业孵化育成体系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产学研合作等工作,积极推动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创新型城市建设。一大批企业乘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东风,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掀起了一股股创新的热浪。
万众创新氛围日渐浓厚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在今年5月出台了《关于明确创新驱动主攻方向加快主导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打造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节点、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和拓展基地、珠三角与大西南科技产业链接中心3大创新驱动主攻方向和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和现代服务5大主导产业,提出16条保障配套措施,为开展科技创新铺好路。
近日,肇庆赛导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向外界展示了自主研发成功的电动汽车EVF1。该电动汽车的全球最快智能冲换电系统、超轻量化通用底盘、大功率双转子轮毂电机三大核心技术均由赛导独创并且具有全套自主知识产权。广东工商学院汽车专业的全冠学老师研发出一种节能装置,可以将汽车刹车时的惯性回收,在汽车再次启动时释放出来,实现节能减排。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在如今的肇庆大地上,无论是企业、学校还是民间,都洋溢着创新的活力,万众创新的氛围日渐浓厚。
一组数据也反映出肇庆澎湃的创新热情:今年上半年,全市研发经费支出快报数预计为12.21亿元,同比增长39.49%;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快报数预计为710.44亿元,同比增长34.65%。1-7月,发明专利申请量实际完成值为259件,同比增长35.6%。
搭建平台舞动创新大旗
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我市一方面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强化产学研合作,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搭建科技企业孵化器,构建支撑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孵化体系。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市尤其注重创新引擎的培育。我市制定了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发展工作方案(2015-2020年),通过一企一策、落实领导挂点、举办业务培训、推荐省中介机构辅导等措施抓好高企的认定和复审工作。全市目前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17家,力争今年净增长18至24家。
全市共有120多家企业与国内9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等开展产学研合作,参与或牵头组建各级产学研创新联盟及示范基地共26个,建立省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共12个。企业还积极自建或与高校院所共建各类高端创新平台,全市认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等86家。在我市创新驱动发展主阵地——肇庆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最为快速。2010年至2015年,肇庆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从7家增至38家,占全市32.5%;省级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从2家增至11家,占全市25%,自主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孵化器建设方面,我市这几年从无到有、聚少成多,迈出了坚实步伐。目前,全市拥有建成及在建新型研发机构3家,建成及在建孵化器8家,孵化器面积达6.8万平方米,在孵企业93家,毕业企业62家。其中,长春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肇庆分园一期仪器设备已到位;广东省微生物所“工业生物技术转移中心”已完成前期启动工作;广东风华电子研究院已通过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认定;华南智慧城与广东工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共同创建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协同创新研究院列为省产学研重大项目;华南智慧城引入北京京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已有18家创业团队入孵;肇庆学院建立大学科技园在孵项目54项、催生注册小微企业26家;肇庆高新区与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签订合作项目,投资10亿元围绕新材料、新能源、无人机及机器人开展研究和生产;皇威集团科技孵化园、广东百汇达复合材料专业企业孵化器等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的孵化器项目正加快建设中。
强化服务促进科技金融融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