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水质好、空气好,是群众对优良环境的追求。在生态环境改善中,曾经是“脏乱差”代表之一的畜牧业无疑是一块不可忽视的短板。通过近几年的规范提升,桐乡畜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目前全市的养殖规模如何?生态环境是否能承载?养殖工艺如何进行改进?带着诸多思考,昨天,市委书记卢跃东对我市生猪规模养殖场相关情况进行调研。市领导沈济贤、钱松华、顾根梁、陈炳荣和相关部门单位负责人陪同调研。
桐乡新闻网 网闻新桐乡
一次边走边“闻”的调研
昨天,卢跃东一行前往濮院、崇福、洲泉等地,重点对全市生猪规模养殖场的污水排放、环境整改、工艺流程等情况进行现场调研。
往常基层调研主要靠“走、看、谈”,这次对全市13家生猪规模养殖场的调研还加了一个动作——“闻”。
闻什么?闻味道。去过养猪场的都知道,生猪养殖对环境有两大影响:一是水体污染,二是对空气的污染。两大影响主要来源于生猪排泄物。
目前全市13家生猪养殖场均采用了变粪为肥的模式。所有处理模式,目的就是坚决不让污水直排入河道。经过前期逐步整治,全市生猪养殖场的污水排放已基本纳入管网。
“解决了水的问题,还要解决空气的问题,能为桐乡构筑生态宜居环境作贡献,才能不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在与多家养殖场负责人的交流中,卢跃东不止一次提到了这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位于洲泉镇的嘉兴嘉华牧业有限公司,其对生猪排泄物的处理已经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走在养殖场内,第一直观感受是几乎闻不到臭味。企业负责人沈建平介绍,对猪粪后续处理基本达到了绿色生态的要求。所有排放的污水不仅经过了严格处理,还实现了内部全循坏利用。经过特殊处理后的有机肥,也比一般有机肥的品质要高。
这样的养猪模式,前不久在桐乡召开的全省畜牧业转型升级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场推进会上,还获得了副省长黄旭明的“点赞”,并提出“把这样的养殖好模式推广到更多地方”。
通过规模养殖的方式还让桐乡畜牧业逐步告别了“低小散”。例如濮院镇在规划提升过程中,通过在村里建立一个养殖小区,从而将分散在村里各地的小规模养殖户集中起来,实现了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一粪污处理。
桐乡畜牧业的转型升级也体现在了多个方面。值得一提的是,桐乡在病死动物处理的环节上,全国首创了病死动物生态化处理模式,对病死动物实行统一收集、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从而提高了畜牧业现代化程度。
一条必须走好的绿色发展之路
坚定不移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是全省各地下决心、花力气要走好的路子。前不久发布的《浙江省美丽生态牧场创建标准(实行)》(以下简称《标准》)为“美丽生态牧场”作出了明确的注脚,实则是为畜牧业中的规模养殖场指明了转型升级的方向。
按照《标准》,要将畜禽养殖场营造为“场区布局合理、设施制度完善、生产全程清洁、产出安全高效、资源循环利用、整体绿化美化”的美丽生态牧场。
桐乡的美丽生态牧场该如何建设?在调研中,卢跃东提出,桐乡要趁着“一业一网”的重大机遇,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发展之路。
卢跃东强调,经过前期的规划提升后,桐乡畜牧业在转型升级方面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通过这次调研可以看到,桐乡畜牧业的现状与我们打造诗画水乡典范还存在着差距。下一阶段,全市上下一定要严格按照宜居水乡的目标,高标准、严要求、大力度推进桐乡畜牧业的转型升级。
卢跃东表示,结合桐乡实际情况,生猪规模养殖场的转型升级之路可以分为三个标准。生态环保是最低标准也是我们的底线。规模养殖不能污染到周边环境,不能影响到人的正常生活和这座城市的发展;在满足生态环保要求之后,养殖场就要往优质高效的方向去发展,既要提升生猪的养殖效益,更要不断提升猪肉的品质;养殖场要达到的最高标准是宜居宜游。这样的养殖场应该是一个可以向人们普及科普常识,能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景区。
卢跃东强调,借助“一业一网”,利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不断创新智慧养猪的新模式;结合旅游业,生猪规模养殖场可以向庄园经济、农场经济等发展模式谋求转型。同时,要把生猪养殖转型上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运用于桐乡湖羊等其它产业的发展上,从而一步一个脚印,走好、走稳桐乡畜牧业的转型升级之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