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白血病是呈世界性分布的可垂直传播的病毒性肿瘤性疾病,严重制约着养禽业的发展。该病尚无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法,也无有效的疫苗,唯一有效的控制方法是净化。北京市华都峪口禽业有限责任公司在新品种培育过程中坚持开展禽白血病净化,通过6个世代的努力,实现了净化禽白血病的重大突破。本文以峪口禽业为例,总结出了适合大规模养殖场原种鸡群的禽白血病净化方案,为国内种鸡场禽白血病净化的示范推广提供技术支持。
外源性禽白血病病毒既可垂直传播又可水平传播,同时医源性传播也是目前禽白血病感染的重要方式。在净化开始前对不同代次、品系鸡群进行普查,在掌握鸡群禽白血病病毒的感染情况及排毒规律的基础上,将实验室检测技术与规模化生产相结合,形成适用于本场的净化方案。
垂直传播的控制
控制垂直传播是指控制上一代次阳性鸡通过种蛋将病原传播给下一代,有效的控制措施为多次检测,剔除阳性鸡,确保用于继代的鸡群为阴性鸡群。
日龄胎粪检测母鸡感染病毒后,病毒在输卵管的膨大部进行大量复制,感染胚胎的胰腺积聚大量病毒,并从刚出壳雏鸡的粪便中排出,有很强的感染性和传播性。通过1日龄胎粪检测,可以及时淘汰阳性鸡,避免雏鸡之间的水平传播。在出壳前,将每只种鸡的种蛋置于同一出壳纸袋中,逐只采集1日龄雏鸡胎粪,用ELISA方法检测p27抗原,将有阳性检出的整个家系雏鸡全部淘汰,同时淘汰相应种母鸡。
6~10周龄肛拭检测带毒鸡群具有间歇排毒的特性,6~10周龄为排毒高峰期,在这个阶段检测可以检测出较多的阳性鸡。经过胎粪检测后,雏鸡按照家系上笼,对各品系进行泄殖腔拭子检测。在同一母鸡的同一饲养笼中,只要有1只阳性就应淘汰同笼中的其他后备鸡。
蛋清检测初产期属于鸡群排毒高峰期,取开产前3枚蛋检测蛋清p27抗原,淘汰阳性鸡。在继代之前检测前3枚蛋,及时淘汰阳性鸡,避免阳性鸡种蛋进入孵化环节导致病毒扩散到下一代。
病毒分离检测公鸡是禽白血病病毒的携带者,通过接触或交配传染给其他的鸡。在1日龄进行胎粪检测,10周龄进行泄殖腔拭子检测。开产和继代阶段均采取血浆病毒分离方式进行检测。
水平传播的控制
禽白血病的水平传播主要发生在孵化期间和出雏后的前2周内,控制的关键包括孵化环节和生产环节。
孵化环节控制孵化厅是造成禽白血病水平传播的重要场所,雏鸡出壳后相互接触、相互啄食是造成此阶段传播的主要因素,对孵化环节的控制需从细节入手,做好不同品系、家系间的隔离。一是保证种蛋来源于病原检测阴性鸡群,种蛋运输要做到专人、专车运输,育种种蛋必须拥有专用蛋库,在进种蛋前进行严格消毒;进入育种蛋库人员必须彻底洗澡和消毒;孵化盘和孵化车彻底冲洗并消毒,且严禁其他人员进入;二是设专人按照品系、家系单独挑选、码放种蛋并记录,设专人按品系、家系装车并记录,采取种蛋不预温,提前3小时入孵的方式,避免种蛋在孵化厅内可能受到的污染,且按照单家系入孵、标记;三是对出雏厅、出雏器、验蛋落盘所使用的用具严格消毒。设计专用出雏纸袋,按照单系单家进行装袋落盘。出雏前,将出雏场地及各种用具进行严格清理和消毒。在出雏过程中每处理完一个家系洗手消毒一次。从孵化厅出来的雏鸡,采用专用车辆运输,车辆冲洗、熏蒸消毒。
生产环节的控制在进雏或转群前严格检测防止阳性带毒鸡入场,控制传染源。在蛋鸡阶段采取单笼饲养方式,减少鸡只间相互接触的机会;在育雏阶段采取按家系上笼、小群饲养的方式,控制家系内部鸡只间以及家系与家系之间的传播。转群前进行外型选择和病原检测,及时淘汰阳性鸡。转群人员在转群前3天不接触其他鸡群,同时提前2天隔离。每笼鸡在转群的过程中都经过独立操作,每转完一笼鸡,操作人员需进行洗手消毒;转群设备严格进行消毒。采用隔离良好的转群车,每运完一车都要进行彻底消毒。
医源性传播的控制
疫苗选择对每个批次的活疫苗均进行外源病毒检测,确定疫苗质量合格后,方可使用。
鸡群免疫免疫过程中使用无针头注射器,免疫器具在使用前彻底消毒;免疫过程中严禁免疫人员之间和免疫用具之间的交叉污染。
禽白血病净化技术创新点
一是孵化技术改进。采用单家系孵化,从入孵开始到出雏结束与其他雏鸡完全隔开,直到检测结束后,才使阴性鸡只与环境接触。将同一家系单家种蛋7~8枚装入专门设计的纸袋,袋身有12个通气孔。将12个纸袋放入一个出雏筛,加大通风,防止由于通风不畅造成雏鸡窒息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