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养殖专家 > 养鱼业 > 常见病防治 > 正文
    从中医理论谈南美白对虾偷死病
作者:bioob  更新日期:2016-07-25 12:32    点击次数:
  笔者在用中医研究水产疾病防治方面具有多年经验,两年前开始尝试将中医运用在EMS防治上,并在江苏、浙江、广东等区域做了大田试验,本文阐述了笔者的观点和经验,望同行批评指正。
 
  南美白对虾早期死亡综合症(EMS)是近年来引起南美白对虾养殖失败的主要疾病,该病以虾肝胰腺坏死为主要特征,我们习惯称为南美白对虾肝胰腺坏死综合症或偷死病。该病自2013年爆发以来,给南美白对虾的养殖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使其产量大幅下降,成为南美白对虾养殖的最大障碍。针对病因与防治措施,国内外专家学者从病原、养殖环境等各个因素均做了大量的实验室分析与现场实践工作,为该病的防治指明了方向,但效果似乎并不理想。本人利用中医药理论研究水产疾病防治12年,两年前开始关注并研究该病。今年始针对该病设计了中药处方,先后做了免疫抗体检测、肝胰腺完整性、攻毒等试验,并在江苏、浙江、广东等区域做了大田试验,在该病的防治上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经验介绍如下,错误与不足之处,敬请同行批评指正。
 
 
 
  中医认为动物疾病的发生由外因和内因导致。外因指养殖水质、气候、气温变化,而饲养密度和水质溶氧是外因变化的重要因素;内因指机体本身的抗病能力,或机体本身的抗逆性,也就是虾本身对外因变化的适应能力。外因与内因共同作用才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缺一不可。外因和内因中,内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恢复起着决定性作用。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相干”。从近年来的实践来看,南美白对虾偷死病的发病也遵循这一规律。
 
 
 
  中医对疾病发生的因素判断,为我们防治该病指明了方向。防治该病,我们必须找到内因与外因的相关性。消除导致偷死病发生的外部因素,即做好管理,适度降低饲养密度、注意天气变化和藻类导致的水质变化。消除外因的同时,重点从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上着手,提高南美白对虾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预防主要为保证器官功能的完整性,重点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消除慢性疾病、消化不良、藻类中毒、脱壳等对机体的危害,从而提高机体对外因变化的适应能力,安全度过危险期。治疗主要从疾病发生的先发病因,器官之间功能的关联性着手,尽量在发病的初期治疗,截住疾病的发展变化,从而使该病得到快速治疗,防止二次感染或治疗后虾机体遭到严重破坏,生长缓慢或不长。
 
 
 
  一、预防措施
 
 
 
  从南美白对虾的生理分析,成虾在快速生长的同时频繁脱壳,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严重下降。因此,成虾脱壳期间必须供应充足的营养,保持体质健壮,以适应环境变化。这期间也是偷死病死亡高峰期。因此,预防该病,我们首先要了解该病对器官造成的侵害,从虾的生理变化和生活环境变化综合分析,从而推导出发病的主要因素和关联器官,消除发病因素。
 
 
 
  虾偷死病主要以肝胰腺坏死为主要特征,我们预防必须重视这一特征病变,保护肝胰腺健康。胰腺属于消化系统分泌腺,分泌消化酶,对饲料的消化和吸收起着重要作用。肠胃是饲料消化吸收最重要的场所,也是保证机体营养供应的基础。肝脏是虾最大的代谢器官,是血液循环的中转站,也是机体自身解毒的重要器官。血液是养肝护肝的基础,血流量的减少使肝内血液循环功能下降,肝吸收营养、代谢和清除毒素的能力也相应减退。因此,肠胃健康更关系到肝脏健康,肝脏的疏泄能力更是肠胃健康的保证。这就是肝、胃、肠、胰腺四者之间的联系。
 
 
 
  中药预防肝胰腺坏死需采用补气补血、疏肝理气、健胃消食的方剂,本人所研制的方剂中包括党参、生地、当归、木香、山楂等药材。在成虾阶段,每隔10天使用一个疗程(最好观察到成虾脱壳期间使用),每个疗程5-7天,这样确保肠胃通畅,不至于引起瘀堵,发生消化不良,进而导致肠胃炎症,加重肝脏负担和引起胰腺坏死。疏肝的中药可以保证肝脏健康,保证肝脏的疏泄能力,从而进一步健康肠胃。弧菌主要以侵害肝脏为主要特征,它是机体肠胃瘀堵产生湿热,引起食物消化和水液代谢不良,进而侵害肝脏,使得肝脏疏泄和血液存储能力下降而出现的一类疾病。因此我们常常会看到肝胰腺水肿、色泽变淡或浑浊。其根本问题还在于肠胃瘀堵。它也是机体抗病能力下降、严重破坏肝脏,并引起的继发细菌感染的主要原因。病毒只是在肝脏和肠胃器官免疫能力下降后才起致病作用。长期使用抗生素预防,会加重肝脏和胃肠负担,引起肝脏代谢障碍并蓄积中毒,损害肝脏和肠胃功能。
 
 
 

    相关文章

  • 中国农业部
  • 中国兽药信息网
  • 中国动物保健品协会
  • 广东温氏食品
  • 南方农村报
  • 中国动物保健
  • 梅里亚中国
  • 浙江海翔药业
  • 农业户
  • 生活娱乐
  • 养殖联盟
  • 畜牧人才联盟
  • 联系我们(24h在线) 15777573668 QQ:1589961818
    Copyright © 2011-2031 兽药专业网Bioob.com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标明转载来自兽药专业网) 桂ICP备(110028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