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喘气病又称猪肺炎支原体性,是猪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本病的主要临床症状是咳嗽和气喘,病理变化部位主要位于胸腔内。肺脏是病变的主要器官。急性病例以肺水肿和肺气肿为主;亚急性和慢性病例见肺部“虾肉”样实变。发病猪的生长速度缓慢,饲料利用率低,育肥饲养期延长。
一、猪气喘病的流行病学
猪气喘病仅发生于猪,不同品种、年龄、性别的猪均能感染,其中以哺乳猪和幼猪最易感,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其次是妊娠后期的母猪和哺乳母猪,育肥猪发病较少。母猪和成年猪多呈慢性和隐性感染。
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传染源。病原体存在于病猪及带菌猪的呼吸道及其分泌物中,在猪体内存在的时间很长,病猪在症状消失之后半年至一年多仍可排菌。猪场发生本病主要是从外面购入隐性感染猪所致,哺乳仔猪常从患病母猪感染。呼吸道是本病的传染途径。病原体随病猪咳嗽、气喘和喷嚏的分泌物排到体外,形成飞沫,经呼吸道感染健康猪。本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以冬春季节多见。在新疫区常呈暴发性流行,症状重,发病率和致死率均较高,多为急性经过;在老疫区常呈慢性经过,症状不明显,致死率低。气候骤变、寒冷阴湿、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不良、继发感染等原因,可使病情加重,致死率增高。随着规模化养猪业的兴起,猪气喘病呈现新的流行特点,现介绍如下:
1、仔猪发病率增高,成年猪多呈隐性感染。以往不同日龄的猪均可感染发病,育肥猪隐性感染较少。仔猪发病率有增加趋势,特别是在25-45日龄仔猪断奶时期,由于分群、变换饲料和改变饲养环境等产生的应激反应,导致仔猪抗病力下降,容易发生该病,且发病率和死亡率较其他时期都高。猪气喘病病原在一些猪场分布广泛,成年猪大多呈隐性感染。
2、规模场发病率增高,发病面积扩大。随着规模化养猪业的发展,异地引种和流通频繁,但在引种和流通交易过程中,由于检疫把关不严,未严格按照检疫规程实施产地检疫和实验室检验,不能准确识别出“病猪”,造成许多携带病原微生物的隐性感染猪带菌异地传播,导致该病在一些猪场大面积流行;同时,由于规模养殖场饲养密度较大,而饲养管理不善,发病情况远远高于散养户。
3、发病季节明显,混合感染居多。冬春季节由于气温较低,许多养殖场为了保证猪舍温度,而忽视了通风换气,导致空气质量下降,最容易诱发该病。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本病在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差的猪场最容易发生。如有的猪场防疫消毒不严格,导致养殖场环境污染严重,多种病原长期存在,猪群处于隐性感染状态,一旦机体抵抗力下降,即可引起混合感染,造成多种疾病同时发生,从而加大了防治难度。
本病冬春寒冷季节多见,四季均可发生。猪舍通风不良、猪群拥挤、气候突变,阴湿寒冷、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不良可促进本病发生,加重病情,如有继发感染,则病情更重。常见的继发性病原体有巴氏杆菌、肺炎球菌等。猪场首次发生本病常呈暴发性流行,多取急性经过,症状重,病死率高。在老疫区猪场多为慢性或隐性经过,症状不明显,病死率低。
二、猪气喘病的防治措施
1、坚持自繁自养,严格杜绝外来发病猪只的引入。如需引入,一定要严把隔离检疫关(观察期至少为两个月),同时做好相应的消毒管理。
2、保证猪群各阶段的合理营养,避免饲料霉败变质:结合季节变换做好小环境的控制,严格控制饲养密度,实行全进全出制度,多种化学消毒剂定期交替消毒。
3、疫苗免疫:疫苗一定要注入胸腔内,肌肉注射无效;注意注射疫苗前15天及注射疫苗后两个月内不饲喂或注射土霉素、卡那霉素等对疫苗有抑制作用的药物。
4、由于猪肺炎支原体可以改变表面抗原而造成免疫逃逸,导致免疫力减弱,因此猪场需配合药物防治,一个疗程一般3~5天,特别是怀孕母猪拌料净化,其所产仔猪单独饲养,不留种用,条件具备的猪场实行早期隔离断奶,尽可能减少母猪和仔猪的接触时间。
5、药物预防和净化:生产母猪,水溶性阿莫西林250微克+支原净100微克+强力霉素100微克,于产前、产后各一周拌料喂饲。仔猪:出生后3、7、21天分别注射长效土霉素0.2毫升/公斤体重。保育猪,转群阶段复方替米先锋每袋(40克)拌料80公斤连喂15天。后备猪:水溶性阿莫西林250微克+支原净100微克+强力霉素100微克,每月喂饲一周,直至配种。育肥猪:于13、18周龄分别预防给药1周。发病猪泰乐菌素+鱼腥草注射液(0.2毫升/公斤体重),肌肉注射。出现继发感染时配合抗病毒Ⅰ号肌注,复方替米先锋(40克拌料40公斤连用1周)。
三、猪气喘病的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