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集约式养殖和健康养殖技术
(一)该领域研究的意义和必要性
在有限的渔业资源情况下,渔业的可持续增长必然要在养殖渔业上寻求发展,增加养殖密度,提高单位水体产量,适当增加可养水域。然而应用已有的传统养殖技术,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对水产养殖发展的要求,问题是用传统的养殖方式,已难以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养殖比较效益下降;水产品质量下降,养殖环境恶化;主要养殖品种疫病严重,而且多呈暴发性流行。为了应付养殖中的疾病及生长缓慢,提高养殖密度,人们使用药物和添加剂不当,这不但没有抑制疫病流行,反而常因此而导致环境污染与食物污染,对人类食品安全构成威胁。
在20世纪后半叶,我国水产养殖技术取得较大进步,水产养殖总产量大幅度提高,而且在淡水池塘养殖、海水藻类养殖、贝类养殖、综合养殖技术等方面都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我国人口多,土地资源紧缺,在目前的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可养殖水面已基本利用,养殖渔业也需要与其它产业协调发展。因此,发展内涵为高效益、高投入的集约式养殖,也就成为养殖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另一方面,集约式养殖增加了养殖密度,增加了对养殖条件的可控性,因此,也必须在健康养殖技术及其管理的实施下才可持续发展。
健康养殖技术相对于传统的养殖技术与管理,也包涵了更广泛的内容,它不但要求有健康的养殖产品,以保证人类食品安全,而且养殖生态环境应符合养殖品种的生态学要求,养殖品种应保持相对稳定的种质特性。之所以提出这个概念,主要是因为我国水产养殖技术及其管理当前出现的随意性,导致疫病蔓延,种质退化,产品质量下降,甚至影响了食品的卫生安全。
集约式养殖的设施及其健康养殖技术,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其它养殖方式的健康养殖技术,均需要开发高新技术予以支撑。特别是我国水产养殖学科比较薄弱的应用基础研究、集约式养殖的设备及其养殖技术、养殖环境的保护技术、疫病的防治技术、高效的饵料技术、适宜于高密度养殖品种的选育等,均是21世纪初需要解决的水产养殖的瓶颈。
当代与水产养殖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已经可以为水产养殖提供发展集约式养殖所需的物质基础,如材料科学的进步、电子技术的进步、水处理技术的进步、饲料工业的发展等。而且我国的集约式养殖也逐步由高产低效向高产高效优质发展,具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和产业基础。因此,发展我国的集约式养殖、健康养殖技术和管理,已是我国养殖渔业实现现代化的必然产物。
(二)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1.国内集约式养殖及研究现状
我国设施渔业在传统的池塘养殖、浅海筏式养殖基础上,随着国民经济发展,产业资金积累,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苗种工厂化培育的进步,正在逐步发展。
在淡水渔业方面,现已形成工厂化养鱼、流水养鱼、池塘循环流水养鱼和湖泊、水库三网(围网、拦网、网箱)养鱼等多种方式,适应了我国不同水域生态环境条件的开发与利用。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工厂化养鱼、流水养鱼和三网养鱼的集约化程度和单产水平高出池塘养殖的10多倍。
我国的淡水网箱养鱼是在7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当时主要是在一些水库、湖泊中利用天然饵料——浮游生物,为水库、湖泊培育大规格鲢、鳙鱼种。1973年后,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单位,在湖北省白莲河水库,用总面积168平方米的6个网箱放养全长3.4~5.1厘米的鲢鱼苗,经46~75天培育,每平方米收获全长13.1~19.3厘米的鱼种266.5尾,共14.6公斤。湖北省浮桥河水库利用天然饵料培育鲢鳙鱼鱼种以来,1992年网箱养殖面积达69亩,年产鱼种8万~12万尾。70年代后期,我国淡水网箱养鱼从主要依靠天然饵料的粗放式养殖转变为投喂配合饲料的精养式养殖,养殖品种为鲤、罗非鱼、草鱼等摄食性鱼类。
近几年,我国一些地区推广使用1~4立方米的小体积网箱养鱼,取得了很好的效益。黑龙江省向阳山水库,1992年用202只,体积为1~4立方米的小型网箱养殖鲤鱼,经103天饲养,总产鱼6.5万公斤,平均每立方米产鱼187.8公斤,其中两只1立方米的网箱,平均每立方米产鱼246.7公斤。同年,辽宁省大伙房水库,8只1立米网箱养殖罗非鱼,经74天饲养,平均每立方米产鱼214.6公斤。
90年代后期,我国的淡水网箱养鱼种类又有了扩展,除了仍以鲤鱼、罗非鱼为主要养殖鱼类外,在广东、湖北、浙江等地,还发展了鳜鱼、鳗鲡、加州鲈、斑点叉尾鮰等名优鱼类的养殖,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湖北省浮桥河水库,1992年网箱养鳜鱼,养殖面积达1 000平方米,产鱼7 233公斤,平均每平方米产鱼7.2公斤。浙江省新安江水库,1990年网箱面积1 044.9平方米,经18个月的饲养,从黑仔鳗养至成鳗,产量达3.1万公斤,平均每平方米产鳗为30公斤。1989年,珠江水产研究所等单位在广东省肇庆养殖加州鲈鱼,网箱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