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养殖专家 > 养鱼业 > 水产养殖经验谈 > 正文
    张乃禹:一生与对虾相伴
作者:bioob  更新日期:2017-03-22 07:29    点击次数:

这是一位个子不高、慈眉善目的老者,说起话来慢条斯理,走在人群中毫不起眼。但鲜有人知的是,正是由于他的研究,使我国的对虾养殖业于2001年重返世界首位,总产值占我国海洋水产养殖业的近1/3。这位老者就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75岁的研究员张乃禹。

从事虾类养殖学原理与技术研究工作45年来,他先后担任了“中国对虾工厂化育苗技术的研究”及“凡纳滨对虾引种、育苗和养殖技术研究与应用”两项国家重大科研课题的主要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对我国拯救受病害困扰的养虾产业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只有一个人的团队,率先突破关键技术

中国对虾肉质鲜嫩,是虾中珍品。然而,1980年前养殖所需虾苗全部捕自海区野生虾苗,不仅破坏了对虾资源而且数量不足。

为解决虾苗供应问题,国家水产总局于1980年2月下达“对虾工厂化育苗技术的研究”攻关项目,由国家水产总局黄海水产研究所(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海洋学院(现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共同承担,分别进行攻关。

当年4月,由于种种原因,原本应该是几个人的攻关小组只有张乃禹孤身一人前往江苏赣榆县水产养殖公司进行科研攻关。只有一个人的科技攻关能取得成功吗?

张乃禹到达赣榆县后,立即换上工作服,昼夜不分地蹲守在育苗池边,仔细观察、记录、思考。

偶然间,一个无心的“措施”给了他深深的启发。这里有7个育苗池,其中一个由于建造质量不佳,每天漏水1/4,为了保持水位不得不每天补充海水。然而,正是这个育苗池里的对虾幼体发育正常,顺利变态为糠虾幼体。经过仔细比对,他发现由于经常换水导致池水pH值由8.8降为8.6,因此幼体得以存活。经过翻阅资料,他得知往年实验失败的原因正是育苗池水pH值过高(>8.8),超过了对虾幼体适宜范围(7.8—8.6)。随后,他立即对其他育苗池进行换水,结果幼体相继转危为安。在此基础上,他对影响对虾育苗的系列科学问题进行了研究,并试验成功。

当年,正当全国对虾工厂化育苗受挫、失败无望时,张乃禹在国内首次育出大批量(2426万尾)虾苗。6月,国家水产总局召开了全国对虾工厂化育苗经验交流会,他就此向全国作了详细报告。

让我国对虾产量首次位居世界首位

1981年,张乃禹在上年成功的基础上,通过利用换水及碳酸氢钠(小苏打)降低育苗池水pH值,突破了对虾工厂化育苗的瓶颈。当年,张乃禹一个人所负责的赣榆县对虾育苗总量(288766万尾)和单位水体育苗量(4.15万尾/m3)居全国首位。

时隔多年后,当年山东海洋学院攻关小组组长、我国著名水产学家王克行说:“张乃禹一个人成为我们四个单位里育苗最多的,不容置疑、让人敬佩。他为中国对虾工厂化育苗做出了突出贡献。”

当年7月,在国家水产总局召开的经验交流会上,张乃禹再次作了详细报告,在既有方法上第一次向全国介绍了用小苏打控制pH值的办法,对中国对虾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的成功起到了关键作用。

1982年,“中国对虾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项目通过了国家水产总局的技术鉴定,198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对我国养虾业的兴起与发展起到了开创性作用。

正是在张乃禹等虾类养殖专家的努力下,中国对虾养殖业经过了一段辉煌的历史——1988年到1992年的5年里,我国养虾产业年产量稳定在20万吨,占全球对虾总产量的1/3,位居世界首位。

临危受命,挽救我国对虾产业于即倾

几年里,全国对虾养殖业红红火火。然而,一场灾难也在暗潮汹涌。1993年,对虾白斑病毒综合征(WSSV)爆发,我国对虾养殖业遭到重创,绝大多数养殖专业户因此破产,自然海区对虾也遭到感染。

1996年,他作为负责人承担了“凡纳滨对虾引种、育苗、养殖技术研究与应用”课题。凡纳滨对虾也叫南美白对虾,生长快、抗病力强,是世界上最优良的养殖品种,但也是规模化育苗难度最大的虾种,国内外均未突破其规模育苗难关,规模化养殖所需虾苗全部捕自当地海区野生虾苗。经过思索,张乃禹从“洞房花烛夜”得到启发,对亲虾交配施以适当光照,模拟海水光照条件,推算出凡纳滨对虾交配所需光照强度。同时,依照自然海区该虾性成熟的雌雄虾性比,在世界上首次突破了育苗难关。2008年该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相关文章

  • 中国农业部
  • 中国兽药信息网
  • 中国动物保健品协会
  • 广东温氏食品
  • 南方农村报
  • 中国动物保健
  • 梅里亚中国
  • 浙江海翔药业
  • 农业户
  • 生活娱乐
  • 养殖联盟
  • 畜牧人才联盟
  • 联系我们(24h在线) 15777573668 QQ:1589961818
    Copyright © 2011-2031 兽药专业网Bioob.com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标明转载来自兽药专业网) 桂ICP备(110028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