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养虾要讲究内调外养。内调是指调理好虾的肝胰腺,通过饲喂好的发酵颗粒饲料即完成内调;而体外水环境的养护要从建立良性生态循环出发,多种手段并举来完成。
第一个手段,打好底、养好底,达到好底标准。(打好底是指清塘与矿化底土,布好增氧设备等硬件,给池施好菌。)
①清除池体中对虾蟹生长不利的因子,如致病菌、有毒有害物质等,促使底部的有机物降解转化成营养元素。矿化底土是调整底泥的有机物与矿物质的比例,提升底泥中矿物质的含量,优化底泥结构。确保底土能够持续供应矿物质、防止水体变软,稳定pH。
②可将前一造养殖残留的有机污物清理干净,清淤后有条件的话可以晒塘,目的是将底泥部分矿化,有利下步操作。清淤后建议使用生石灰(50--75公斤/亩)消毒,同时氧底碱底,这样可使底土矿化,地膜塘则可省。用生石灰清塘,既可杀灭致病生物,又促进池底有机物降解转化为藻类可利用的营养,还能提高底土矿物质的含量,改变老化池体底泥的“肥胖”现状,从而提高水体的总碱度、总硬度,确保池体生态的稳定性和提升池塘生产力。
注:使用生石灰氧底碱底无残留,不会造成二次污染。
③清塘后开始进水,进水时用80目筛绢网过滤,防止杂鱼杂虾和其他生物卵、囊进入池体大量生长。进水至0.8--1.2米左右,用卤素类消毒剂,如强氯精(800克/亩.米)进行消毒,杀灭所有的微生物、藻类和原生动物,氧化分解水源中积存的藻毒菌毒等有毒物质。
④放苗前水处理一定要经过祛毒步骤。先用解毒1号(500ml/亩)+腐植酸(5公斤/亩)来去除三氯甲烷、氯乙酸等二次污染物,络合水中重金属离子、氨氮等有害物质,减轻毒害应激。间隔4小时后使用爽水灵(2--3亩/瓶)来强氧降解水中藻毒、氯仿、有机磷杀虫剂等生物难降解的有毒有害的有机物,使之转化成生物易降解的有机物,为后面的工作做铺垫。
第二个手段就是选好菌,择好藻,用好菌藻营养素。
1.据有关资料报道:土池养殖水中的溶解氧有80%是来自藻类的光合作用;藻类可吸收、转化氨氮、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质,明显降低氨氮、亚硝酸盐的含量,防止酸化;有益单细胞藻类的旺盛生长还能竞争抑制弧菌和病毒等病原生物的繁殖,同时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不饱和脂肪酸,可以强化鱼虾体质,促进生长。如果水体中的有益单细胞藻类老化、死亡,水体的溶解氧就明显降低,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含量升高,这样的水环境有利于有害微生物快速增殖,对鱼虾生长生活是及不利的,甚至爆发各种病害。由此可见养水就要养藻,维护水体中有益藻类活力及数量最重要。
2.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养殖规模的扩大,当前大多水源中的优势菌藻是以有害菌藻为主,如果按照传统的操作直接肥水有可能是培养起有害菌藻,不利于水产养殖,因此培水之前我们首先要改变水体的微生态,在生产中建议使用水宝活菌+高碳藻能+红糖来扭转改变水源的微生态,重新建立我们想要的有利于鱼虾生长的微生态,以达到定向培菌、净化水质、以菌带藻的目的。
3.肠道既是对虾消化器官也是重要的免疫器官。有关研究指出肠道微生物在养分消化和吸收过程中,参以并调节对虾的生理生化反应,还具有改善消化与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抵制对虾疾病的发生。肠道中的微生物长期共同生存于一定的空间内,彼此竞争、抑制,最后各菌群之间形成一个保持一定比例的动态平衡的微生态系统。然而,虾的肠道对水体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系统,水体的菌相直接影响着肠道微生物的变化,从而刺激虾的微生态系统。为了进一步稳定水体的优势菌相,在生产中建议定期(1-2周1次)使用短小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嗜酸乳杆菌等,同时投喂芝草多糖。
4.水环境随着虾变大而变化,与之相关的菌藻浮游生物都会变。养护要随时观察,适当补充短缺养分,抑制有害菌的生长,减少有害物的产生。细菌和藻类的生长繁殖都需要从水中吸收各种营养元素,但是如果水中的某些营养过多或缺乏都会抑制藻类生长,影响藻相、菌相平衡。我们在生产养殖过程中要根据水中的营养元素含量状况而补充短板营养以确保有益藻旺盛生长。如前期水中的氮、磷、碳含量相对不足时,我们要施加大量的氮肥、磷肥、碳源;而中后期养殖水体中缺乏磷、无机氮、维生素等藻类时必须添加营养元素,以及溶解氧;而有机质与有机氮、亚硝酸盐等元素超标时,这样的水体不利于有益菌藻生长繁殖,而有利于害菌藻暴长危害养殖生物。这是中后期藻相变更的主要原因。生产中我们要时时使用肥水膏、硬可达、红糖等水体营养来调整水中的N/P、C/N、Ca/Mg等含量来促进优良菌藻生长。
5.好的水体中物质能顺畅循环。通常水色保持茶褐色、老绿色为佳,控制透明度在养殖过程应为25-35公分为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