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品种的鸡都能感染,主要发生于2~15周龄的鸡,3~6周龄的鸡最易感。成年鸡一般呈隐性经过。
病鸡是主要其粪便中含有大量的病毒,通过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传播。病毒可持续存在于鸡舍中,污染环境中的病毒可存活122天。
本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感染率和死亡率均高等特点,并且潜伏期短,2~3天后即可出现临床症状。传播迅速,发病率可达100%,发病后3~4天为明显的死亡高峰期,多数鸡群在发病后6~7天疫情趋于平稳。病死率可达3~60%。若有强毒株感染死亡率可上升为70%。 鸡场一旦爆发该病,以后每批雏鸡均可感染发病。病毒主要随病鸡粪便排出,污染饲料、饮水和环境,鸡群经过消化道、呼吸道或眼结膜等感染;各种用具、人员及昆虫也可以携带病毒,扩散传播;本病还可经蛋传递。人员、车辆、运鸡箱和其他污染物在此病的传播上起重要作用。
但这几年发病日龄拓宽,小龄化。现在,法氏囊病毒污染严重,我国超强毒已成为主要流行毒株;很多地方法氏囊在6-7日龄就出现明显的法氏囊病变,个别地方甚至更早。40日龄以后出现明显法氏囊病变的也日益增多。
一、临 床 症 状:
本病潜伏期为2一3天。
法氏囊也叫腔上囊,发病的鸡有些会出现啄自己的泄殖腔的现象,随即病鸡出现腹泻,排出白色粘稠或水样稀便。随着病程的发展,食欲逐渐消失,颈和全身震颤,病鸡步态不稳,减食、打堆、羽毛蓬松,精神萎顿,卧地不动,体温常升高,泄殖腔周围的羽毛被粪便污染。 此时病鸡脱水严重,趾爪干燥,眼窝凹陷,最后衰竭死亡。急性病鸡可在出现症状1~2d后死亡,鸡群3~5d达死亡高峰,以后逐渐减少。在初次发病的鸡场多呈显性感染,症状典型,死亡率高。以后发病多转入亚临诊型。在后期体温低于正常,严重脱水,极度虚弱,最后死亡。耐过雏鸡贫血消瘦,生长缓慢。
近年来发现部分Ⅰ型变异株所致的病型多为亚临诊型,死亡率低,但其造成的免疫抑制严重,而危害性更大。由于免疫密度不高引起的感染,往往表现零星死亡,但持续时间较长,大群精神尚可,死亡率在3-5%左右。
雏鸡群突然大批发病,2~3天内可波及60%~70%的鸡,发病后3~4天死亡达到高峰,7~8天后死亡停止。
二、病 理 变 化
法氏囊顾名思义,症状主要表现在法氏囊,会出现水肿和出血,发黄,外形变圆,浆膜水肿,呈淡黄色胶冻状,切开见囊腔有多量果酱样黏液或呈奶油样物,黏膜有条纹状或斑状出血。严重出血时,法氏囊外观呈紫葡萄状。随病程延长法氏囊萎缩变小,囊壁变薄,第8d后仅为其原重量的1/3左右。病愈后鸡的法氏囊萎缩、变小甚至消失。
泄殖腔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腺胃、肌胃交界处偶见出血。盲肠扁桃体肿大、出血。胸腺不肿大,偶见出血。肾脏肿大、苍白,小叶灰白色,有尿酸盐沉积。
日龄过小或日龄较大的鸡群发病时,病变较轻或不典型,肌肉出血不明显。有中强毒疫苗毒引起的IBD病例中,只能见到法氏囊萎缩。
病死鸡皮下干燥,胸肌和两腿外侧肌肉出血,呈涂刷状(与新城疫不同之处)。
腺胃和肌胃交界处见有条状出血带。
肝脏黄染、出血呈斑驳状。
三、法氏囊的危害 :
1.对免疫系统的损伤:法氏囊位于泄殖腔的背侧,也称腔上囊,是禽类特有的免疫器官,在70~80日龄时体积最大,以后逐渐消退,性成熟时消失。
a. 法氏囊病毒早期感染破坏B淋巴细胞。
b. 法氏囊病毒对不成熟的B细胞更有亲和力,免疫器官、组织淋巴细胞减少。
c. 法氏囊病毒在头2周内感染--严重的会造成永久性免疫抑制
d. 法氏囊萎缩(没有明显炎症反应)--变异株引起(免疫抑制的定义:内外因素所致免疫系统功能降低或消失的现象。)
2.增加其他疾病的易感性: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流行提高了病鸡对沙门氏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细菌和新城疫病毒、腺病毒、呼肠孤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等以及其他微生物的易感性和被侵害程度。使呼吸道病增多。造成养殖效益的降低。
3.降低其他疫苗的免疫应答效果:法氏囊病毒的流行不但会造成抑制或降低了雏鸡对多种疫苗(尤其是新城疫疫苗)的免疫应答,而且还提高了病鸡对某些微生物的易感性。通过研究发现:法氏囊病毒的感染可以使新城疫苗效力下降30%~40%左右。使新城疫全身性体液免疫应答和局部性免疫应答以及细胞免疫应答受到抑制。
4.超强株或突变株的出现,是造成免疫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使本病的发生和流行出现了新的变化,更加重了对养鸡业的危害。
四、法氏囊的防治:
1.疫苗接种:预防接种是预防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一种有效措施。做好种鸡群的免疫接种,使雏鸡具有较高的母源抗体;雏鸡阶段用两次弱毒苗免疫,根据母源抗体水平高低决定首免时间。
2.接种时间:制订免疫程序时,应根据当地本病的疫情状况、饲养管理条件、疫苗毒株的特点、鸡群母源抗体水平等来决定,以便选择适当的免疫时间,有效地发挥疫苗的保护作用。
3.除了使用疫苗预防以外,消毒隔离,阻断病原体的传播途径是控制预防法氏囊的重要手段,要做好环境消毒,饮水消毒,和带鸡空气消毒,并且达到规定的有效浓度,作用时间、湿度、温度等条件下,才可以达到有效消毒的目的。因为一旦鸡舍污染过此病毒,要去掉非常难。防止从外边把病带入鸡场,一旦发生本病,及时处理病鸡,进行彻底消毒。
五、发病后的控制方法:
1.减少对鸡群的应激,尽量不要惊动鸡群。提高鸡舍温度,适当降低饲料中的蛋白含量(降到15%左右),同时提高维生素C含量,加入五个小时饮水量5%的葡萄糖。但不能用磺胺类药物。
2.改善饲养管理,充分供给适当的营养。
3.加强带鸡和环境消毒。
4.注意注射抗体一定要排除其他病毒病的混合感染。比如和流感混感,能加大鸡群的死亡率。
6.中药治疗。
7.鸡群痊愈后不要忘记后期其他病的感染,法氏囊是免疫器官,病后损伤,极易造成其他疾病的发生,尤其是新城疫和大肠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