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药技术员,学习什么内容?
提到学习内容,真是浩如烟海。我们的学习是补充更新型的,限于时间、精力、个人学习力的局限性,我们是不可能穷尽各种知识的。但我们可以有选择的比较系统的补充之,这里所说的补充不是狭隘的缺什么补什么,而是在知识、技能、心理素质、职业道德等的精深与广博之间编织适宜的经纬网,围绕我们职业的核心需求日积月累我们的知识结构,它一定是有利于在今后行业适应力各等方面使我们更上一层楼的。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的专业技术要有自己个人的专长,比如个人在禽呼吸道病、球虫病、营养代谢病等某方面比较别人更擅长更精深,形成自己的强项。因此,针对技术门槛不断提高的现实,个人可以给自己定一两个选题,或是在公司指定的专题范围内选择,或是在学习互助小组的帮助下定题,限定时间如三个月至半年搞通透。可以充分利用技术员禽病研讨会或请资深技术主任解答疑难问题,一时得不到解答的要记录下来,找大家讨论,事后可以请教专家或在网上寻求解答。还可以给自己定写技术稿件的任务,如每月一两篇。总之,通过这些形式精通别人所不知道的,也了解自己所不了解的,以备不时之需。在禽病日趋复杂化的当前,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学问是随时拿来为我所用的。
我们在适应环境,交往沟通中不能单凭专业技术。比较起来,如果说技术员的专业技术精深有所不足的话,那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的广博知识面就更不足了。面对客户不同的喜好,我们可以储备在历史、文学、医学、哲学、时事政治、日常实用技术等方面的资源,这样不仅可以增加谈资,更重要的是会给你做人做事的启发,领悟世间真谛,结交更多朋友,开阔视野,厚积薄发。
笔者以为,技术员在学习积累中要采取扬长避短与取长补短相结合的思路,目标既是专家又是杂家。还要注意在学习中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的观点,知识新陈代谢的观点。
上世纪60年代,新城疫的免疫关键在I系苗,打一针保半年。到了90年代,油苗、水苗一齐上(死十活)能保多久?体液免疫同时又要有粘膜免疫保护的理论告诉我们,每1.5~2个月,就得对鸡群搞一次IV系苗或克隆苗饮水,是理论引导了实践,还是实践修正了理论?我想是后者。在另一些地区,自本世纪初起,对开产蛋鸡是每三个月打一次油苗,以次来替代频繁的饮弱毒苗,据说效果也不错的。还有在服务实践中,有技术员反映,一些地区为治疗鸡痘竟打I系多倍量!这在理论上根本解释不通。再如,鸡传鼻的治疗,90年代初,链霉素,红霉素是首选药(同治支原体)现在呢?已经很少用了,是耐药性问题变异株问题困扰所以然。再如,理论上认为,饮双抗不会获得抗体,只有肌注才行,可实践告诉我们,饮双抗往往有效。还如,近几年来,国外家禽育种技术进步飞快,商品肉鸡出栏日龄平均每年提前一天,这在我国的国情环境下,如此快速生长的个体与群体,饲养管理、饲料营养、免疫、早期育雏等方面要做哪些改进以适应之?原有的方法理念怎样修正跟上这种变化?养鸡业的空前发展导致了实践突破旧理论。
人的思维、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知识、经验的积累由少到多,由薄而厚,就会上一个平面、台阶,所以点滴积累很重要。我们技术水平的提高,就是这样一个过程,由数量积累(通过主观努力)达到质量提高。我们现在的学习,是实践性极强的积累过程,只有注重实践变化,注重点滴积累,注重知识更新才能日渐成长。
技术员为了今后的发展计,为了今后适应变化着的实践计,我们要硬性给自己规定一些学习的任务,强迫自己完成。“三人行必有吾师”,“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