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养殖专家 > 养鱼业 > 当前流行疾病 > 正文
    警惕鱼类诺卡氏菌病(上)
作者:bioob  更新日期:2016-07-24 16:15    点击次数:

【编者按】诺卡氏菌病是一种典型危害严重的慢性细菌病,多发于海水鱼和淡水养殖的大口黑鲈、斑醴、乌醴等大宗养殖品种。此前少有关注,近年来在我国南方如广东、福建和浙江等省有大范围蔓延趋势,危害日益严重。有人认为此病的流行与养殖大环境、养殖密度、投喂饵料、鱼种质量、滥用药物均有很大关系。目前暂无较好药物控制,水产病害防治单位及养殖户应引起重视。

为此,本刊特邀中山大学、珠江水产研究所及南海水产研究所等专家共同探讨此病的防治措施,以期对业界有所帮助。

“早期诊断,及早发现鱼苗期的诺卡氏菌隐性感染,以致实施早期的卫生管理和药物预防是该病防治的关键。”

文/图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 李安兴

鱼类诺卡氏菌病是一种慢性、病程漫长、危害性极大的暖水鱼类病害,最易受感染的养殖鱼类是魳鱼、大口黑鲈、卵形鯧鰺、大黄鱼和乌鳢(黑鱼或生鱼)。近年,诺卡氏菌病在我国南方如广东、福建和浙江等省大有蔓延趋势,极严重地威胁着当地相关鱼类品种养殖的健康发展,应引起水产主管部门和专业人士的高度重视。

诺卡氏菌感染在苗期或初期通常是隐性的,极不易被发现。感染和发病过程极其漫长,通常在成鱼期才出现典型症状和显著性危害。诺卡氏菌病的病程很长,是因为该菌在鱼体内的生长繁殖速度很慢,在出现症状或引起鱼死亡之前需要很长增殖发育期和漫长的病程。感染诺卡氏菌的鱼群的养殖结果可能是产量大大降低,饲料转化很低,在夏末或收获季节,鱼体况不佳,十分瘦弱,死亡率增高。如大口黑鲈鱼的养殖户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本来希望将大规格的商品鱼养到市价高的时候才将其上市出售,但往往在上市前遭遇诺卡氏菌病暴发,使眼看将获得良好效益的整塘鱼损失殆尽。

一、病原

在淡水、咸淡水或海水环境中,有多种诺卡氏菌存在,但鰤鱼诺卡氏菌是最主要的一种。该细菌不引起败血症或急性免疫反应,但渐进性侵袭鱼类各种细胞包括白细胞。有关鱼类诺卡氏菌的微生物学、组织化学和病理生理学信息很少,这可能因为与其菌体生长缓慢有关。

二、传播和流行病学

小鱼初期感染诺卡氏菌可能来源于冰鲜饵料鱼或者由病鱼水平传播而来,和病鱼或被感染鱼一起饲养也是传播疾病的方式之一。有研究表明,黄尾魳在与病鱼饲养在一起,3个月后出现脏器病变即结节性病变,而不显示体表病变。小鱼一旦感染,其细菌即在鱼体主要器官如肝脏、肾脏、脾脏缓慢繁殖、隐性增长。另一方面,鱼体被腹腔注射活细菌后2周即出现死亡。PCR检测结果发现养殖环境中的贝类通常携带大量诺卡氏菌;但是,尚不能确认这些贝类是鱼类诺卡氏菌的感染来源,还是因为鱼类感染诺卡氏菌后,贝类从环境中简单地富集到这些细菌的缘故。

在海水鱼类的养殖中,诺卡氏菌的感染进程似乎在夏天水温24℃以上时要快一些,但诺卡氏菌病的病例和所致的死亡在秋末和冬初似乎要明显一些,这可能与养殖密度高和鱼体免疫状况低下有关。

三、临床症状和眼观病变

典型的外部症状是病鱼消瘦,皮肤结节和溃疡病变,鳃盖糜烂,鳃丝基部出现干酪样结节和坏死灶(图1)。内部器官呈现的白色结节病变,初易于分枝杆菌(鱼结核病)和发光杆菌病(巴氏杆菌病或假结核病)的病变相混淆,特别是在混合感染时。白色结节通常1-2mm大小,在肾脏、脾脏和肝脏最为明显和多见(图3,图4),也可发现于其他器官。在鱼体体质好时,结节可以慢慢固化而痊愈。固化的结节呈黑色硬结(黑色素巨噬细胞聚集之故)。

图1  典型的诺卡氏菌病变,鳃丝基部出现黄白色溃脓肿块

图2  典型的鱼类诺卡氏菌病皮肤病变,皮肤溃烂,内有黄白色浓汁和干酪样坏死

图3  脾脏和肾脏出现大量的、大小不等的白色结节性病变(箭头)

图4  脾脏上布满1-2mm的黄白色结节病变

图5  在LOWENSTEIN-JENSEN选择性培养基上生长的诺卡氏菌菌落

四、细菌学特征

    相关文章

  • 中国农业部
  • 中国兽药信息网
  • 中国动物保健品协会
  • 广东温氏食品
  • 南方农村报
  • 中国动物保健
  • 梅里亚中国
  • 浙江海翔药业
  • 农业户
  • 生活娱乐
  • 养殖联盟
  • 畜牧人才联盟
  • 联系我们(24h在线) 15777573668 QQ:1589961818
    Copyright © 2011-2031 兽药专业网Bioob.com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标明转载来自兽药专业网) 桂ICP备(110028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