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迁安市杨各庄镇披甲窝村梁宏臣,十里八村无人不知。这几年养猪他可赚钱了,自家不仅盖起二层楼房,养猪场还扩建了两栋猪舍。听说,这猪舍全是钢架结构,铝合金门窗,全封玻璃的,猪都睡在床上了,并且猪舍里面全部安装了空调、地暖……带着好奇之心,我们来到了梁宏臣的养猪场,一探究竟。
在村党支部书记郑忠的陪同下,我们驱车驶向猪场,从远处望去一排排蓝钢瓦的房子格外显眼。郑忠介绍:“我们村的这位能人,什么活计都干过,什么苦都能吃,2002年村里搞生态村建设时,那时他还欠外债10多万元,为了多赚点钱,他拣最脏最累的活干。在搬运水泥时,他肩膀磨出血泡都不休息,咬牙挺着干,我特别佩服他的那股干劲。”
进入猪场,在梁宏臣妻子的带领下,直奔新建的猪舍。一进猪舍,感觉太暖和了。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这个400平方米的猪舍里,南北两面有产床20个,育肥床8个,中间是通道,东西两边两个大空调开着。怪不得这里这么暖和,这一天得耗多少电呀,成本得多高?梁宏臣的妻子告诉我们,这空调不用电,是用节能锅炉带的水空调。不但能制热也能制冷,既节能又环保。这时梁宏臣也向我们走来,1.8米的瘦高个子,两眼炯炯有神,给人第一印象就是朴实、热情、干练。当明白我们的来意后,他的话匣子就打开了。梁宏臣今年61岁,曾经在生长队养过猪,种过水稻、修过水库。改革开放后,他成了该村第一个经商的。他在村里开办了商店,由妻子在家经营,销售各种生活用品。他则买了一辆松花江面包车,搞起了运输,从内蒙古、辽宁调运仔猪,可是由于不善经营,不但没挣到钱,还欠下了20多万元的外债。
2006年梁宏臣参加了迁安市举办的全民创业培训班,之后他在自家地里栽种果树,种西瓜、养鹅,发展苗圃,可是效益都不好。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养猪挺挣钱的,就想:我在生产队养过猪,有技术,何不把目标锁定在养猪上。2006年,他开始筹建猪场,四处筹借了6万元钱,为了省钱,夫妻俩自己砌了30多间猪舍,购买了4头母猪,开始了他们自繁自养的创业生涯。自此两口子就在山上安了家,刚开始没条件夫妻俩住的简易棚只有5平方米,人家住的是冬暖夏凉,而他们两口子正相反,而且还要受蚊虫的叮咬。为了掌握养猪的技术,梁宏臣买来了许多书籍进行学习,并且还到天津、北京、辽宁等地参加各种培训班,学习技术。他总结出一套经验,那就是防疫、消毒、看管、清洁到位,掌控好温度,猪的成活率就高,效益才好。
在他们夫妻的勤劳努力下,养猪场滚雪球似的发展壮大,从最初的30间简易的单面塑料猪舍,到现在的钢架结构跨度达到11米的双面的现代化的5排,100多间猪舍、存栏量达到700头,年出栏1200头。并且在养殖过程中实行分区管理,有产房、保育房、育肥房,并且还有了专门的办公区、饲料加工区。同时在猪的品种上及时更新,从最初的本地猪到长白、大白二元杂交母猪。
梁宏臣的养殖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2009年,不知什么原因300多头50公斤的猪不吃不喝,让他焦头烂额。他四处求教,在专家的建议下,他按方施治,勤消毒,注意卫生清洁。在那一个月里,他每天对猪舍消毒一遍,并将猪的粪便随时清走。一个月里他没有睡过一个好觉,没有正经吃过一顿饭,在猪舍里度过了30多个日夜,人明显憔悴。功夫不负有心人,猪的病情得到了控制。从那以后,每天早上4点起床,消毒、清扫、喂食成了他的必修课。
在他的带动下,本村的郑民、郑华也走上了养猪致富的道路。问及他今后的打算,梁宏臣说,他要再扩建两栋猪舍,使年出栏量达到2000头,再建一个大型的沼气池,上一个发电项目,走上绿色循环生态发展之路。(兽药界)